古人常说,人生四大幸事包括“久旱逢甘霖”、“他乡遇故知”、“洞房花烛夜”,以及“金榜题名时”。其中,金榜题名被视为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。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荣登状元,便意味着一生衣食无忧,能够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。如果一个出身寒门的学子能成为状元,不仅是个人的巨大成功,也会让整个家族因此荣耀,成为光宗耀祖、扬名门楣的喜事。然而,状元极其难得,每次科举考试仅能产生一位状元,这种难度堪比现代全国高考的第一名。更何况,现代高考每年举行一次,而古代科举却是四年一次,难度更为严峻。正如古语所言,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实倍网,当时无论是想夺得状元,还是仅仅想获得功名,都异常艰难。
在科举时代,除了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之外,还有解元和省元,分别代表乡试和省试的第一名。而我们熟知的“秀才”,则是科举最低等级的名次。例如电视剧《武林外传》中的吕轻侯,他就是考中了秀才这一层级。但即使有名气,吕轻侯的生活依然十分清苦,甚至卖掉了客栈,一个月只能靠做账房赚取微薄的银两度日。由此,似乎让人觉得秀才这个名号在科举体系里价值不大,考中也无甚用处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秀才的身份放在当时甚至放到现代,也相当于具备一定的高学历,只是影视剧为了娱乐效果,将其形象刻画得过于贫穷无助。
展开剩余77%那么,回头来看科举时代的秀才身份,实际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呢?不同朝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各异,而我们熟悉的科举制,始于隋唐时期。在隋唐以前,寒门子弟几乎没有进入仕途的可能。原因在于夏商周时期实行的贵族世袭制度实倍网,王位和爵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,诸侯的爵位则只能传给亲兄弟或嫡子。庶子地位低微,王的庶子被封为诸侯,诸侯的庶子则为小宗,逐级降低,形成了贵族世袭的牢固阶层。在这样的制度下,家族荣耀几乎固定,寒门子弟难以突破阶层束缚。简单来说,当时不是出身好,就是只能接受命运安排。
汉朝时期,虽实行察举制,理论上让人才选拔门槛降低,允许地方官推荐人才,但这一制度也有严重弊端。地方官掌握着推荐权,标准由他们制定,是否合格也由他们说了算。在贿赂横行的情况下,出身寒门、家境贫寒的学子即使有才华,若没有财力支持,也很难获得官员青睐。因此察举制名义上为寒门提供了机会,实则成功者寥寥无几。
真正为寒门子弟打开仕途之门的,是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。科举对参试者没有身份限制,无论富贵公子、街头小贩,甚至乞丐,只要有才华,都可以参加考试。唯一门槛就是才华,没有才华就难以在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科举考试分为多轮,首先是乡试,俗称“秋闱”;通过后是省试,最终是殿试。殿试后会评选出前三甲,即状元、榜眼和探花。乡试是基础,但必须先通过更低一级的考试——秀才考试,才能报名乡试。也就是说,《武林外传》中吕轻侯有资格参加乡试实倍网,而白展堂、李大嘴等人则没有。
秀才作为科举的最低级别称号,虽然没有资格做官,但考中秀才后,学子便可继续参加乡试,成为举人,进而获得做官资格。这也解释了范进中举后兴奋失态的原因,因为中举意味着他终于有资格改变家族的命运。虽说考中秀才不能直接做官,但绝非无用。凭借秀才的身份,可以在书院或私塾任教,也具备一定社会地位。如果想进一步提升,也可以继续参加乡试,逐步迈向更高的官职。
秀才与普通读书人相比,社会地位明显更高,见到秀才时应行礼以示尊敬。其具备教书育人的资格,说明其才学不凡,能够为学子答疑解惑。放到现代,能在学校任教者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,大学老师则往往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。由此可见,古代秀才的学历大致相当于现代本科毕业水平。
虽然《武林外传》将吕轻侯塑造成穷困潦倒的秀才形象,但实际上,秀才的社会地位远高于普通人。后来,吕轻侯也继续参加科考,最终高中并任尚书一职。科举制度的推行不仅为国家招贤纳士作出了巨大贡献,更重要的是为底层人民提供了改变命运、阶层跃升的途径。此外,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,也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官场腐败。
正是因为科举制,才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,如唐朝的柳宗元、王维,宋代的王安石、欧阳修,清朝的纪晓岚等,他们都通过科举脱颖而出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科举制度,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名字,恐怕难以流传至今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管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